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雷若馨 深圳报道美港通证券
曾经,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来到华强北,凭借着小小的柜台,开启了创业之旅。腾讯、大疆、TP-LINK等科技企业创业之初,都曾在这“一米柜台”间打磨产品雏形。据不完全统计,这里诞生了50多位亿万富翁,高峰期一个柜台的资金日流水可达数百万元。
如今,在华强北这片1.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有11.5万家商事主体、35家专业市场、100万种以上的电子元器件。今年以来,华强北新增商事主体7384家,同比增长23%。
11月6日至8日,2025消费电子创新大会在深圳举行。在“华强北与新质生产力”高质量发展论坛上,7位来自企业、高校与政府的嘉宾轮番登台,全程脱稿分享。走过45年的华强北,正掀起一场“二次创业”——不再满足于元器件贸易,而是转向创新与科技并行的新赛道。
转型共识:从“柜台时代”到体系化竞争
华强北最初是深圳的上步工业区,以“三来一补”电子加工企业为主。1985年,深圳电子集团公司成立,整合分散的小电子企业。1988年,赛格电子集团在华强北设立赛格电子配套市场,这是中国首个专门销售电子元器件的交易市场,标志着华强北电子市场的诞生。
随后,赛格电子市场、华强电子世界等大型市场相继建成,吸引大量电子企业和贸易商入驻。产品从电子元器件扩展到消费电子产品、通信设备等,华强北成为全国电子产品的集散地。2007年,全国首个电子市场价格指数“华强北•中国ic37价格指数”发布。2008年,华强北被中国电子行业协会授予“中国电子第一街”称号。
“所有事情并非一帆风顺,电子厂在发展一定模式和时间后,也遇到了许多问题。传统粗放的方式在最初能获利,但是如今已经发生了变化。”深赛格(000058.SZ)副总经理、赛格电子市场总经理、赛格通信市场董事长饶忠旭坦言。
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浪潮袭来美港通证券,全球消费电子的传统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条正在重构。“互联网解决了时间和空间问题。这对以商业聚集地为优势的华强北带来了致命冲击。”深圳市萨科微半导体有限公司、深圳市金航标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宋仕强表示。
作为一个早期华强北“创客”,他对市场的变化有切身体会:“买个柜台就可以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。现在要从粗放式发展到精细化发展,甚至需要建立组织和体系,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发展。”
中电智方舟市场总监邓捷芳在调研中发现,目前,华强北商户普遍面临产品同质化、订单波动大、利润压缩、合规要求提升等多重挑战。在国际化方面,“企业海外仓结构分化,真正具备本地化运营或服务出海能力的仍不多见。”
“市场是华强北生生不息的活力来源。”深圳市电子商会秘书长、执行会长程一木表示。而快速适应市场的变化,是华强北45年来修炼出的生存之道。面对新时代,华强北主动求新求变,从单一的电子卖场向前沿科技生态跨越,向无人物流、低空经济、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拓展。
拥抱新赛道,打通产学研
依托庞大的商贸体系,华强北这个日均包裹量超150万件的核心商圈吸引了众多物流企业在此布局。这里,也成为了无人物流的“入市检验场”:今年10月,华强北街道携手深圳巴士集团,正式启动了“AI+无人物流车”首线试运行项目。业内人士表示,在华强北这样复杂的交通环境中运行,是对无人车技术实力的最好检验。
2024年,全国首家全产业链无人机设备选品中心落户华强北。今年12月,国内首条低空物流“百千万工程”航线将在华强北启用。届时,深圳的高科技产品、博罗的农副产品,可通过直升机在深圳与博罗两地间高效运输,最快单程20分钟直达。
火热发展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,华强北也参与其中,成为重要一环。
在华强北的电子生态腹地,智方舟机器人训练中心正成为一个独特的硬核“练兵场”。该训练中心主要以数据运维为主,将这些数据提供给宇树、众擎等,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原型走向真实场景。
邓捷芳介绍,相较于其他孵化器,位于华强北的孵化器有独特优势,它拥有最便捷的电子元器件供应链和最快速的市场资讯。利用华强北及周边的电子元器件设计、打板、小批量生产等配套资源,可以快速实现创意验证,半年时间里就能快速筛选项目。
为实现从“卖零件”到“造生态”的跨越,华强北正全力打通产学研链条。
今年3月,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——“深圳大学经济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重点实验室(华强北)”揭牌。深圳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助理孔祥天瑞指出,这是全国首个深度融合核心商圈、以数据驱动新质生产力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。“我们未来的研究生组会将直接在企业举行。”
11月1日,华强北宣布将每年此日设为“华强北创客日”,口号为:“来了华强北就是创客”。同日,马昕院士实验室在华强北正式揭牌,将与深圳大学实验室协同,聚焦低空经济、人工智能、智能制造等前沿方向,为创客提供全周期服务。
“华强北是45年来一批批创客在一条街上实现持续创新、创富、创业的奇迹。”华强北街道党工委书记陈炯文表示,“二次创业新高潮的核心,是吸引更多人。”
如今,华强北正大力构建“湾区红树林式”创新创业生态:像红树林一样开放、包容、协作、韧性、共生,实现“创意进,产品出;创客进,企业家出”。在这1.4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,一场从元器件集散地向新质生产力策源地的转型,正悄然加速。
(编辑:孙超逸)美港通证券
正中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